您的位置:首頁 > 資訊 > 中叉網動態(tài) > 正文

為什么說絕大多數人都是“低品質勤奮者”?

2016-09-04 08:31 性質:轉載 作者:十點讀書 來源:十點讀書
免責聲明:中叉網(www.htyl001.com)尊重合法版權,反對侵權盜版。(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,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。文章內容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如有需要刪除,敬請來電商榷!)

  所以,當我們談到為什么人會“思維懶惰”、或者為什么不習慣于“深度思考”的時候,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向基因施壓,讓其減少對于“條件反射”這種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,轉而向“深度思考”這種奢侈品傾斜。這對從遠古穿越而來的基因而言,無異于降低基因攜帶者的生存概率。簡單來概括,深度思考在基因層面是反人性的。

 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,那么目力所及,現在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存在? 變化,急劇的變化,非常急劇的變化!事實上,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,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息的指數級發(fā)展,從信息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——從甲骨、竹簡、羊皮卷、印刷紙,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。

  對于這種信息瘋狂蔓延所引發(fā)的知識洪荒,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,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信息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,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。

 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,繼續(xù)思維懶惰下去,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,會導致什么結果?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——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(huán)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,至多維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質量,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,焦慮無助、不知所措。

  有句話說得好,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,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,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。

(四)“深度思考”才能帶來“認知升級”,從而成為“高品質勤奮者”

  談到“深度思考”,愛因斯坦說過這么一段話,讓我印象尤為深刻:

 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,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么。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,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死生亦大矣,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“深度思考”的重要性,很有說服力。而事實上,在真正生死命懸一線的戰(zhàn)爭場景中,“深度思考”這種特質的地位不僅沒有因為兵荒馬亂的緊迫性而被削弱,反而是因為沙場嗜血的殘酷特質被大大提升了。

  我們都知道《孫子兵法》,在這部被譽為“兵學圣典”一書的“軍行篇”中有這么一句:勝兵先勝而后求戰(zhàn),敗兵先戰(zhàn)而后求勝。意思是說,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,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: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,充分評估當下態(tài)勢,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(fā)生的問題,然后在腦海里推測、模擬戰(zhàn)爭可能的走勢,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劃出解決方案。

  等到這所有工作都就緒,雙方真正踏上戰(zhàn)場的時候,才能將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,這仗才會有勝算。由此可見,對于精心準備的一方,戰(zhàn)爭的大部分工作在戰(zhàn)前就在深度思考的頭腦里完成了,上戰(zhàn)場打仗只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般的存在,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。

  說到戰(zhàn)爭,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,也我個人欣賞的戰(zhàn)爭天才。作為被毛澤東評價為“無以倫比的常勝元帥”、被蔣介石zan賞為“黃埔最優(yōu)秀將軍”的林彪,之所以能在戰(zhàn)場上所向披靡、戰(zhàn)無不勝,靠的絕非簡簡單單的“狹路相逢勇者勝”,而是“深度思考”得出的對戰(zhàn)場局勢勝人一籌的認知水平。江湖上關于林的戰(zhàn)爭傳聞很多,最有傳奇色彩的可能要數“他利用大數據活捉廖耀湘”這件事。

  自1948年遼沈戰(zhàn)役,每天深夜林彪都在東北野戰(zhàn)軍前線指揮所里聽取軍情匯報,由值班參謀讀出下屬各個縱隊、師、團用電臺報告的當日戰(zhàn)況和繳獲情況,而林彪則認真細致地記錄著大數據。在一次關于“胡家窩棚那個戰(zhàn)斗的繳獲”中,林彪敏銳地從一個數據的微小變化中察覺到了異樣,面對一臉懵逼的吃瓜部下,林彪用三個疑問確定了問題的關鍵所在:

“為什么那里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它戰(zhàn)斗略高?”
“為什么那里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它戰(zhàn)斗略高?”
“為什么在那里俘虜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戰(zhàn)斗略高?”

  沒等大家反應過來,林彪大步走向掛滿軍用地圖的墻壁,指著地圖上的那個點說:“我斷定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里!”事實上,林彪可以如此篤定,正是得益于他高品質的勤奮——拒絕思維懶惰,堅持深度思考——長期的數據記錄和分析,讓這些枯燥的數字在林彪腦中形成了系統(tǒng)化的數據庫,所以一旦出現偏差,他便可以及時發(fā)現不同,推理出準確信息,找出關鍵價值所在。

  在林彪推理出情報的幫助下,新六軍的指揮所很快就被連鍋端了。新六軍軍長廖耀湘,這位出身黃埔并留學法國著名的圣西爾軍校、參加過滇緬戰(zhàn)役的名將,想不到自己精心隱蔽的精悍野戰(zhàn)司令部這么快就被滅掉,輸的不甘心,認為這是一個偶然事件。而當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斷之后,他說:“我服了,敗在他手下,不丟人?!?/P>

  除了重視數據,林彪的勤奮細節(jié)還體現在他尤為重視調查,作為“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”平型關大捷的總指揮,他在戰(zhàn)前三次到平型關喬溝一帶進行實地勘察:

  第一次是他帶著參謀人員和電臺去的。首先到平型關關口,爬上關口北側山嶺,對著地圖觀察平型關以東的山勢、河溝、村莊和道路。然后下山沿西跑池、東跑池公路到喬溝至東河南,察看峽谷公路兩側的地形地貌;

  第二次是他化裝去偵察的。重點勘察了老爺廟前的地形和喬溝南側山地地貌,一個完整的伏擊戰(zhàn)計劃在林彪腦海里基本形成;

  第三次是在上寨動員會后,林彪和聶榮臻帶著旅長、團長們去偵查的,并在現場向各團指定了埋伏地點,明確了師、旅、團指揮所的位置。

  戰(zhàn)爭的籌備工作歷來繁雜,在戰(zhàn)爭開始前三天,基于各種局勢下的戰(zhàn)斗模擬就沒有停過,這還不包括對于戰(zhàn)時的部隊部署,以及戰(zhàn)前對于全師連以上干部的動員工作。誠然,戰(zhàn)爭勝利的因素很多,但是至少,林彪在戰(zhàn)前基于“深度思考”的勤奮準備對于平型關大捷的結果功不可沒。

  我有一個習慣,如果我覺得一個人與眾不同,我會去分析他的思維方式,而了解一個人思維方式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聽他自己怎么講。林彪自己在《怎樣當好一名師長》一文中就分述九點,把他自己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細致的總結。文章網上可以找到,看上去樸實無華卻內含寸勁,條條直達要害。在我看來,估計很少有人能按這九條來落實,原因是太耗心力——至少有四條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來“深度思考”,其中第五條的要求是這樣的,因為太過經典,我原封不動引用出來:

(五)要把各方面的問題想夠想透:

  每一次戰(zhàn)役、戰(zhàn)斗的組織,要讓大家提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,要讓大家來找答案,而且要從最壞的最嚴重的情況來找答案。把所有提出來的問題都回答了,再沒有問題沒有回答的了,這樣,打起仗來才不會犯大錯誤,萬一犯了錯誤,也比較容易糾正。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,不能因為想了很久想不出來就把它丟開,留下一個疙瘩。如果這樣,是很危險的,在緊要關頭,這個疙瘩很可能冒出來,就會使你們心中無數,措手不及。

  當然,在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中,要考慮的問題很多,不可能一次都提完,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,整個戰(zhàn)役、戰(zhàn)斗的過程,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和不斷回答問題的過程。有時腦子很疲勞,有的問題可能立即回答不了。這時,除了好好地和別人商量以外,就好好地睡一覺,睡好了,睡醒了,頭腦清醒了,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,就可能開竅,可能想通了,回答了,解決了??傊?,對每一個問題不能含糊了事。問題回答完了,戰(zhàn)役、戰(zhàn)斗的組織才算完成。

  這里必須要說實話,起初我看完林彪這篇文章,居然相當緊張,直冒一身冷汗。因為遑論真刀真槍地上沙場,僅僅看完這九條,就發(fā)現居然有如此多不達標之處,可見通過“深度思考”讓自己的“認知升級”,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不過同時也松了一口氣,甚至略有欣喜——好歹已經知道了方法,也算上了道。

  寫到這里,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:勤奮很重要,怎么強調都不為過,它是優(yōu)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。那么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?我給出的答案是——拒絕思維懶惰,習慣于深度思考,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。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,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,我也會在今后的文章中就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
  文章寫完,于我而言卻僅僅是一個開始,因為我清醒地知道“拒絕思維懶惰,習慣于深度思考”其實是在同人性抗爭,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(zhàn)的準備。同時,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奮的人都能撕掉“低品質”的標簽,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。


 

12下一頁

網友評論
文明上網,理性發(fā)言,拒絕廣告

相關資訊

熱點資訊

關注官方微信

手機掃碼看新聞